2014年1月12日星期日

Gal Game與輕小說:動畫界的命運雙子



今天晚上在瀏覽Facebook時,讀到了一篇由SOS BLOG所寫的文章:「虛淵玄與Nitro+進軍動畫界的真正理由:輕小說的威脅太大」。文章引用了一段在Newtype 11月號上刊載的虛淵玄與西尾維新的對談,並報導了虛淵玄跟由他擔任董事的遊戲公司Nitro+,為何會在近年積極參與動畫製作的原因。其實標題基本上已經把原因說完了,至於詳細內容大家就看文章內的報導吧。虛淵玄所提到的「輕小說威脅論」,固然並非甚麼叫人感到意外的論調,甚至可謂當今動漫界中人所皆知的現象。但由一位行內人士親自為此解話,並談及自己跟自己所經營的公司如何應對這個現象,像這樣的內容就相當少見了。所以這篇文章,還是很有一讀的價值。

說到Gal Game跟輕小說這兩項媒體在動畫範疇內的競爭,其中一個最明顯的跡象,就是這兩項媒體的動畫化作品數量,在近年是呈此消彼長之勢。我個人是大概從07年開始追新番的,而這段時間,則剛好是輕小說動畫化熱潮的爆發期。文章中虛淵玄提到,他個人是在看到《涼宮春日系列》的出現後,開始感到輕小說將會為Gal Game帶來威脅。《涼宮春日系列》第一季動畫的播放年份是2006年,這套動畫在當年播出後也掀起了一股巨大的熱潮。它成為了當年最具人氣的動漫作品,而且其人氣規模還要是屬於世界級數,在全球各地均有一定數量的粉絲。聯同《零之使魔》以及《灼眼的夏娜》等因動畫化而爆紅的輕小說作品,它們標誌著輕小說動畫化熱潮的掘起。

而同樣是在文章中提到的,那套令虛淵玄真正開始感到不妙的作品《化物語》,其實亦是輕小說動畫化熱潮的另一象徵標誌。在上述提到的幾套輕小說作品爆紅以後,由輕小說所改編而成的動畫作品,就開始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出現。由西尾維新所執筆的輕小說《化物語》,亦是其中一套這樣的作品。在《化物語》正式宣佈動畫化前,西尾維新的小說雖然已有一定數量的支持者,但其作品卻一向被視為不可能被動畫化。原因在於其寫作風格實在是太有特色(套用虛淵在文中的說法,就是「完成度很高」吧),將其影像化的難度很高。但在鬼才監督新房昭之及其製作團隊的努力下,《化物語》最終成為了一套相當出色的動畫作品,也毫無懸念地成為了當年最具人氣的動漫了。《化物語》最具標誌性的地方,是在於其DVD跟BD的總銷量,刷新了日本動畫界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雖然這個記錄隨後就被同由新房昭之製作,並正正是由虛淵玄執筆劇本的動畫作品《魔法少女小圓》所打破就是了。但儘管如此,《化物語》那不論是人氣還是銷量皆是致橫掃千軍的氣勢,還是在當年帶領了輕小說動畫化熱潮進入了一個高峰。

而接下來的故事,相信也無需我再多作說明了-放眼望去現在的新番動畫,有多少套是由輕小說所改編而成的呢?已經多得我不想數了。相比之下,在近年的新番動畫中,原作為Gal Game的作品,卻已經是寥寥可數。一季裡頭沒有一套動畫是由Gal Game改編而成,已經是十分常見的事情。像這季(2013年秋番)般有三套原作為Gal Game的動畫,反倒是個十分罕見的情況。

正如我在前文所說,我個人是於07年才開始追新番動畫的。而這段時間,應該就是「Gal Game改編動畫」開始沒落的時期了吧。在我的記憶中,那段時間已經無甚麼由Gal Game改編而成的動畫了-不是完全沒有,只不過數量很少,一季大概也會有一兩套的,算是比現在的數目多一點吧。而除了作品數量少外,更重要的是當時也缺乏一些質素上乘,也獲得了高人氣的Gal Game動畫。那年頭稱得上有名的Gal Game動畫,好像數來數去也只有由京都動畫製作,俗稱「Key社三神作」的動畫系列了。要說的話,在2007年播出的《School Days》也算是有一定的人氣。但始終其人氣也不過是來自那甚具話題性的「鮮血之結末」的結局,還有意外碰上未成年少女殺人案而導致最終話被部份電視台停播等事件而已。論人氣跟評價的話,似乎還是難與上述提到的動畫作品相比(縱使我個人也覺得《School Days》算是套不俗的作品)。啊,其實在2010播出的《緣之空》也算是套挺有人氣的作品,但我覺得其人氣很大程度是來自動畫版那挑戰電視尺度的祼露鏡頭,還有作品中那以亂倫為題材的故事而已。話題性是夠了,但論作品質素的話個人實在是不敢恭維...

總之在那個年頭,你最常能夠見到的Gal Game動畫大概都是這種樣子的-低成本、作畫質素不穩定並欠佳、劇情編排混亂、故事本身也缺乏亮點...唯一能夠吸引觀眾的地方,就只有能夠一口氣滿足觀眾N個願望的女角群,還有那些服務觀眾眼球的賣肉鏡頭而已。基本上那些年最常見的Gal Game動畫,大部份都會是些我們口中常說的「賣肉動畫」或是「賣萌動畫」。而說到這裡,相信各位讀者也能夠理解為什麼Gal Game動畫會開始沒落了-因為Gal Game動畫的如此「功能」,已經被輕小說改編動畫所取代。

放眼望去現在那堆由輕小說改編而成的動畫,你覺得有多少套符合上述的特質呢?或許現在的作畫沒有以住般爛,故事方面或許也會多加入一點諸如戰鬥之類的安素讓劇情多點可看性。但說到動畫本身最能吸引觀眾的地方,始終卻還是落在「賣肉」或是「賣萌」這些地方。而相比起Gal Game,輕小說更能受到廠商垂青,被拿去製作成動畫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就是輕小說在改編的難度上,比Gal Game來得容易。對Gal Game有一定認識的人都會知道了,大部份Gal Game均是以AVG形式進行遊戲,並且多數會將關於各個女角的故事分成不同的故事線。玩家在進行遊戲時需要選擇特定的選項,才能進入該女角的故事線。如此的編寫方法,在將其劇本改編成動畫時,就成為了一大難題-動畫可不能像遊戲般讓觀眾自己選擇想看那個女角的劇情,在故事編排上又難以像遊戲般自然地先結尾一次,然後讓觀眾再重頭看一遍一開始的劇情,接下來才看另一個女角的故事。於是將Gal Game的劇本改編成動畫作品,一向是令不少編劇為之而煩惱的問題。

相比之下,輕小說在改編上的難度就容易多了。作為以小說形式去編寫的作品,編劇在改編時基本上只要作適量的刪剪或是場面調度就可,無需像改編Gal Game時般費盡心思去整合各個女角的故事線。既然動畫化後得出來的效果差不多,那何不捨難取易,拿改編難度更簡單的輕小說去動畫化呢?

而第二點,也是個人認為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輕小說的售價比Gal Game來得便宜,而針對的顧客屬面也要比Gal Game來得廣。製作一套Gal Game,需要找人寫劇本、畫CG、配音、編寫程式...當中汲及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製作成本當然比輕小說來得高,其售價自然也會比輕小說來得更貴了。或許讀者們會覺得,遊戲與小說本身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媒體,這樣拿來比較並不合理。但如果從廠商的角度去考慮的話,就能明白他們不得不作如此的比較了-任何的作品在改編成不同的影像作品時,都一定肩負著「宣傳原作」的責任。一套改編動畫在獲得好評時,與此同時都能為原作帶來一定的人氣。動畫本身能夠有一定的銷量固然是好事,但更理想的結果卻是能同時帶動原作的銷情。在盛行以「製作委員會」形式,也就是由各個廠商,包括出版社、發行商以及動畫公司等一同出資去製作動畫的日本,「帶動原作銷量」就成為了更被重視的目標了。所以,我們很容易就能夠理解為什麼廠商偏愛拿輕小說去動畫化,而捨棄了Gal Game-因為輕小說的售價比Gal Game來得便宜,自然就能更容易吸引觀眾在觀看動畫後購入原作。與此同時輕小說也沒有如部份Gal Game般有「十八禁」的年齡限制,也讓輕小說針對的顧客屬面比Gal Game來得要廣。

那麼,Gal Game動畫的未來路向,又是何去何從呢?難道每個劇本家都像虛淵玄般直接轉職,乾脆投身去製作動畫好了?我個人對Gal Game業界不熟,對這個問題提供了不了甚麼精闢的答案,但作為本文的結尾,我卻想提一下今季的新番動畫之一《WHITE ALBUM 2》。我個人看了這套動畫第一集,雖然因題材本身沒有太大興趣而暫時沒有追看下去,但其表現還是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WHITE ALBUM 2》明顯是套成本不算多的作品,但可以看到導演在畫面表現上花了不少心思,讓不少簡單的鏡頭也營造出甚具美感的效果。除此之外,此作品的賣點之一,就是由原作遊戲的編劇親自執筆劇本。我個人沒有玩過原作,固然沒法將動畫的劇本和原作本身比較。但第一集中透過對話來帶出角色性格,還有行文優美的角色獨白,都讓我對其未有太大起伏凡劇情已留下一定印象。作為第一集,我個人覺得其表現是不錯的。

我想說的是甚麼呢?就是精品化,或許就是Gal Game的出路。固然Gal Game或許難以在動畫化的聲勢上與輕小說比較,但既然輕小說出版社想用漁翁撤網的戰術,那Gal Game廠商或許就能以「精品化」殺出一條新血路。只要廠商肯投放資源,集中投資在一兩套自家的人氣作,然後靠著動畫一口氣壯大其氣勢,或許就能靠著動畫而獲得可觀利益。在這「霸權」的年代,要成為最強的王者,集中資源去製作一套「年度」的最佳作品,個人認為才是最好的出路。

原文刊於Facebook專頁

1 則留言:

  1. 謝謝引用文章!

    輕小說與GAL GAME此消彼長的感覺是非常明顯的。以往GAL GAME改編作品多給人大作的感覺。現在基本上都是低成本作品居多,紅起來的更少。大概也就KEY、LEAF的可以一戰(連CIRCUS的《DC III》也完全不行)。

    原因上面提到的基本上都同意。另外輕小說也比較容易製造話題。有機會的話團長也希望寫一篇相關的文章。

    至於GAL GAME的出路,既然只賣萌已經不行,重新把重點放到劇情上會是一個好開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