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0日星期一
能被「過度解讀」,正是《進擊的巨人》能爆紅的原因
說到近期最熱門,最備受討論的動漫作品,相信非《進擊的巨人》莫屬了。當然,一套動漫作品能像這樣掀起追看及討論熱潮,這本身並非甚麼新鮮事。以住也有像是《鋼之鍊金術師》跟《死亡筆記》之類的動漫作品,都曾經像這樣爆紅過。但能夠像這次《進擊的巨人》般掀起「解讀潮」,甚至因這些各類型的解讀而令作品得到主流媒體的報導,這樣的情況就相當罕見了。
《進擊的巨人》的故事,講述世界上突然出現了名為「巨人」的怪物。巨人身型龐大,破壞力驚人,人類在對上它時往往只能無力地被殺害。為了避免遭到巨人的攻擊,人類只好在自己居住的城鎮內外築起三道圍牆,讓巨人無法進內。於是,人類就此生活在一個被巨人的恐懼所支配,也被圍牆所困,猶如囚牢般的世界了。
可是有一天,突然有一隻身型異常龐大的巨人出現在人類面前。它輕而易舉地撞破了圍牆,大量的巨人因此進入了圍牆之內捕食人類,人類碩果僅存的和平生活也就此被破壞殆盡了。在那一天,故事的主角艾倫親眼目睹他的母親被巨人所殺害,並由此對巨人產生強烈憤恨。在兩年後他決定加入軍隊,誓要藉此將巨人從人類的世界趕出去-這就是《進擊的巨人》初期的故事大綱了。
從上述的故事大綱中,我們不難看到作品裡所出現的「巨人」與「圍牆」,均有著強烈的象徵意義於其中。「巨人」能夠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輕易把人類殺害,正是巨大力量的象徵。人類築起「圍牆」,將「巨人」拒諸門外,苟延殘喘地於囚牢之內生活著,則代表了人類面對壓倒性的力量時所出現的逃避心態。單以一人之力無法對抗力量強大的「巨人」,就只有集合眾人之力才有機會將它們戰勝。那麼身為人類的你,是寧願苛且偷生,還是勇敢站出來去奪回自由呢?這則是作品在開頭中所帶出的問題了。
在如此鮮明的意象之下,身處於不同地域,擁有不同背景的觀眾們,自然會從這套作品中看到各種不同的比喻。有日本人認為《進擊的巨人》是講述中日關係,認為「大國掘起」的中國猶如作品中的巨人般威脅著日本。有韓國人則認為作品映射了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並得到韓國媒體的報導。至於香港嘛,相信各種關於《進擊的巨人》的比喻,大家早已聽過不少了。由中港關係,以至在上月的碼頭工潮將李家誠比作巨人,喻意香港人活在商家的支配下,《進擊的巨人》的身影總是常見於各類型的政治文章當中。就我個人來看,作中提到人類必須團結一致,才有力量對抗巨人的想法,其實跟最近有學者所提出以「佔領中環」行動換取普選承諾的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佔領中環」的支持者們,其實也大可以拿《進擊的巨人》來跟年青人們推廣一下「佔中」這個行動呢。
就在拿《進擊的巨人》作為題材的文章跟二次創作愈來愈常見之際,網絡上也開始另一種意見了。這類意見簡而言之,就是認為作者在繪畫《進擊的巨人》時,根本沒有想到這麼多,主張從《進擊的巨人》中解讀出各類型的政治關係及事件,根本是一種「過度解讀」了。以「中港關係」為例,作者是一位居住在日本的漫畫家,《進擊的巨人》也是套於2009年就開始發行的漫畫作品。一位日本人,又怎可能在2009年就預言到於2012年才徹底浮現的中港矛盾呢?認為《進擊的巨人》映射出這麼多政治現象,根本是想多了。
上述的看法,個人認為是對了一半的。我認同作者當然不可能在繪畫《進擊的巨人》時,就直接地想從作品中帶出這些林林種種的政治現象。如果作者能在2009年就能想到未來香港會出現中港矛盾的現象的話,他要不就是一名研究政治的專家,不然他大概就是一名預言家了。只不過,就算我們無法從作品中「直接」解讀出如中港矛盾般的政治現象,卻不代表從中聯想到這些現象,就是一種「過度解讀」。因為說到底,讓我們能藉作品的設定引申出各類型的比喻與想法,其實正正就是作者想要達至的結果。
如果撇開劇中的世界觀,以及「圍牆」之類的設定,重新再檢視一次這套作品的故事的話,就不難發現所謂的「人類戰巨人」的故事,其實就是相當常見的「人類打怪獸」題材而已。由日本動漫,以至西方電影,這種「弱小的人類勝強強大的怪獸」為主題的作品,簡直是多不勝數。任憑「人類」一方是突然在體內覺醒了甚麼力量也好,還是用智謀擊倒對手也好;「怪獸」一方是外星人,還是最近很紅的喪屍也好。這種「人類打怪獸」的題材,說來說去其實也不過是「以弱勝強」的故事而已。
從根本而言,《進擊的巨人》就是一套講述「人類打怪獸」,人類如何「以弱勝強」的故事的作品。以此為題材的作品,在日本龐大的動漫市場中自然是不勝枚舉。但為什麼《進擊的巨人》能夠從中脫穎而出呢?這就要歸功於作者於創作故事的世界觀與設定時所下的心思了。正如我在上文所言,作中關於「巨人」與「圍牆」的設定,所要表達的象徵意義其實相當明顯。「壓倒性的力量」與「被壓倒性的力量所支配」的關係,讀者們在看罷作品的頭一章故事就已經能夠輕易察覺到了。無需抽絲剝繭去多作分析,而是讓讀者們一看就能看出當中的比喻,這樣的情況我會更傾向相信是作者有意要達到的。這樣又產生了甚麼的效果呢?就是引起讀者們熱烈的討論,最好還要為此而大造文章,結果討論得愈熱烈,就愈多人認識這部作品了。一套故事題材本身可謂平平無奇的作品,就憑著作者精心設計的設定,成功引起廣泛討論,最終讓它在云云漫畫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爆紅之作。
最近讀到一篇同樣討論到動漫與政治解讀之間的關係的文章,當中提及了羅蘭‧巴特所提出的「作者已死」看法。依我個人來看,就《進擊的巨人》而言,與其說將作品內容套用在現實中的政治事件,是「當作者死」的過度解讀行為;我更覺得現在的情況是「作者在裝死」,他在創作時就已經有意引導我們去為作品作更多的解讀了。討論的人能靠著一套有趣漫畫作品,生動地讓其他人理解到自己的主張;與此同時作者又能夠透過這樣的討論,去令更多人認識自己作品。就結果而言,這可是創作者與讀者皆能得益的雙贏情況了。既然如此,我們又何需再糾結這個比喻跟那個比喻,是不是在「過度解讀」呢?能夠像這樣被「過度解讀」,或許正是作者在創作時的本意呢。況且,像這樣能被「過度解讀」,也正正是《進擊的巨人》能爆紅的原因之一啊!
本文內容啟發並參考自KAGAMI BLOG的文章《進擊的動漫與政治 》
新‧鏡花水月Facebook專頁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這也可解讀成人生一樣吧
回覆刪除「因為說到底,讓我們能藉作品的設定引申出各類型的比喻與想法,其實正正就是作者想要達至的結果。」
回覆刪除不要吹噓到什麼「正正就是」,這樣只會令人笑而不語而已。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不同意 巨人能爆紅是TV動畫推波助瀾的結果
回覆刪除過度解讀本來就是人氣漫畫有的現象 對作者的造神運動也是
巨人的絕望感消失得很快 自從艾倫可以變身成巨人後 這個世界就不存在絕望感了
艾倫也不再是靠自身平凡能力去擊敗巨人的人物 而是本身就有外掛存在
若是圍牆內的掌權者 用權力掩蓋許多真相 用權力殺人 這樣才會有絕望感
但是巨人的劇情到現在不曾那麼做 目前只是單方面人類 巨人 變身巨人的對抗
艾倫有座標後 絕望感又降低一層
為賦新辭強說愁,你這正是過度解讀的標準範例.
回覆刪除真是有趣的筆調
回覆刪除我滿喜歡你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