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日星期一

神魔‧粵配‧魔法少女-你有玩出屬於自己的風格嗎?





「新的Idea,通常都是base on舊的Idea而出來的。」

這句話說,出自於遊戲公司Madhead的創辦人曾建中之口-不錯,就是那創作了神抄…啊不對,是手機遊戲《神魔之塔》的製作人。關於《神魔之塔》抄襲了日本的手機遊戲《Puzzle and Dragon》的爭議,相信這專頁的讀者大都耳熟能詳,我在這裡就不再多費唇舌作補充了。這次想談的,反倒是曾建中回應《神魔》有否抄襲《PAD》時,所說的這句話。

「新的意念,大都是建基於舊有的意念而來的」,這句話本身其實沒有甚麼問題,甚至可以說是個相當正確的道理。相信很多創作人都曾經這樣慨嘆過-在這年頭,還有甚麼東西是「新」的啊?好的題材、好的意念,有趣的故事與內容,好像全都在這二千年間都被人用光了。生於這年代的創作人,我們還能為人類帶來新意嗎?

但結果,我們還是能夠造到的,「新意」還是存在於這個年代。能夠造到的原因很簡單,就只是因為人類是懂得學習的生物而已。創作人懂得從不同的作品中,找到各種曾被不同人提出過的意念;我們細心研究,大膽構思,希望能以屬於自己的方法,把這些「舊有的Idea」以「新的方式」作重新演繹。結果,在融合了各種「舊有的Idea」後,「新意」就此誕生,新作品並因此而面世-這就是人類透過學習,進而學懂創作的一種方法。

被抄襲的日本手機遊戲《PAD》,其實正正是上述意念的最佳代表。《PAD》的玩法說穿了,其實也不過是融合了常見的舊有遊戲元素而已-「轉珠」其實不就是另一遊戲Bejeweled的變奏嗎?「寵物育成」更不用說了,根本就是《寵物小精靈》等RPG遊戲裡最經典的主題。單從遊戲玩法所包含的元素這點來看的話,《PAD》這遊戲根本沒有新意可言。但當把「轉珠」+「育成」的玩法套用在手機遊戲的介面,並加入課金元素後,一隻嶄新而成功的新遊戲就此誕生了。這就是「新的意念,大都是建基於舊有的意念而來」的最佳實證。

但《神魔之塔》,真的有實踐到曾建中那至理名言嗎?很遺憾,我就不覺得它有成功造到了。對,曾建中或許可以辯說《神魔》也不過是「學習」並「取材」了《PAD》,拿了「手機轉珠遊戲」這一元素來創作了新遊戲。但曾建中似乎不明白,要「建基於舊意念去創作新意念」,其實最重要一環的,就是要以屬於自己的風格把那「舊意念」去重新包裝,這樣才算是成功的新創作。把「轉珠」+「育成」的玩法作成手機遊戲,《PAD》是第一人,所以他就是成功的創新了。看到PAD的成功就來跟風,照板煮碗再來一隻手機轉珠遊戲,以為套個仿歐美特色的畫風就能被人當成創新嗎?這也未免想得太美了。更不用提《神魔》還要連人家的寵物插圖、甚至技能跟數值都順便「參考」了啊…

或許大家會覺得奇怪,《神魔》抄《PAD》已經是舊聞了,怎麼事到如今還要再拿出來討論呢?其實,這是因為今天我看到一則新聞,讓我想起了曾先生那句至理名言而已。話說內地有套動畫名叫《巴啦啦小魔仙》,正如其標題所言是套以魔法少女為題材的動畫,並剛在近期開始播映第三部。因為《巴啦啦小魔仙》中各個角色以及吉祥物的造型、以至變身畫面均相當「神似」《光之美少女》裡頭的的設計的關係,所以就遭到日本網民的嘲笑了。

看畢這則新聞後,我第一時間的感想是這樣的-其實中國的動畫界已經有進步了啊!想當年那套得獎的內地動畫《心靈之窗》,根本是直接用「影印道」把新海誠的《秒速五厘米》搬字過紙地重描一遍了。現在這個《巴啦啦小魔仙》也不過是模仿了人家的《光之美少女》而已,其實真的是有進步了。

我這不是在嘲笑中國的動畫界的-事實上就算是致敬、借用別人的素材,也一樣能創作出受歡迎的新作。將要推出續集的電影《Pacific Rim》(悍戰太平洋/環太平洋),其內容分明就是向日本的機械人動畫致敬,還不是憑著自家的技術創作成一套受歡迎的作品?動畫《RWBY》也分明是借用了日本的魔法少女動畫的元素,但套上自家的3DCG技術並以精彩的打鬥場面作為賣點後,還不是一樣大紅大紫,甚至紅回日本嗎?這兩個影視作品,就是「建基於舊意念去創作新意念」的又一最佳例子了。

參考也好,致敬也罷,這都不是重點。最重要的,就是能從這些舊有的元素中,玩出屬於自己的風格。中港台的創作人啊,這道理你們明白嗎?

***
其實原本文章理應就此完結,但在看到動漫無雙的專頁轉載了關於粵語配音的討論後,我就也想來獻醜一下,為這場討論作點補充。

直截了當地先說結論好了-希望香港的粵語配音界,能變得跟日本的聲優業一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原因很簡單,因為在日本,配音是整個動畫產業的一部份,但在香港裡卻不是這樣的一回事。日本的動畫界,有自己的動畫公司創作動畫,然後連帶地會有專門的聲優事務所,找人去專門為這些動畫進行配音工作;然後日本又有專攻動畫迷客群的唱片公司,懂得把聲優包裝成偶像跟歌手來出唱片,拓闊聲優在工作上的範疇…在日本,配音和動畫本身已環環相扣,亦達至合作的關係。相比之下,香港的配音界,也不過是香港的電視台裡的其中一個部門而已。希望配音員能夠變得像「聲優」一樣?多造幾套香港出品的動畫出來再說吧。

沒有自家製作的動畫,香港的配音員就只能成為「執二攤」的藝人而已。他們永遠都不得不面臨著「珠玉在前」的壓力-日本動畫當然是以日語寫台詞,用回日語演繹自然是最到位的,香港的配音員從一開始就已輸在起跑線上。近年日本聲優的偶像化之勢愈演愈烈,動漫迷鍾情於某幾位特定聲優,甚至因此而追看部份動畫,更已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聲優早已奪得動漫迷的芳心了,香港的配音員難以再討好動漫迷的耳朵,也是平常不過的事情。

在這樣的情況下,難道香港的配音界還應該繼續「硬碰硬」,希望單靠配音員的魅力和演繹,去得到觀眾的讚賞吧?我想這很明顯不會是明智的造法吧。所以,我很欣賞香港配音界在「在地化」上所在的功夫-粵語是香港人日常就在講的,最熟悉的語言。既然如此,粵配自然就能順理成章地,把動畫本身的台詞以最親切的方法演繹出來了。不是硬生生去照搬日文的原句,而是取其原意,用香港人的說法方法重新演繹-這就是香港配音界現在正在做的工夫。在搞笑動畫中,如此造法的優勢猶其明顯。

這樣的造法,會遭到部份動漫迷的不滿,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只鍾情於「原音」跟「原文」的人,無論粵語版改得怎好,他們也不會接受,而是只會高舉「日語原版才是最好」。這些人,從一開始就已經不會粵配的受眾,勉強去討好他們,也不會有甚麼好結果。

因此,我只想香港的粵配界說聲加油-請繼續謹守你們的專業,發揮你們的創意,繼續玩出屬於自己的風格吧!

新‧鏡花水月Facebook專頁

1 則留言:

  1. 看到rwby的封圖才走進來看看,不過可惜的是,rwby的動畫師Monty Oum已在2月1日過世了,頗為難過

    回覆刪除